手機號:188-6683-5508
固定電話:0531-87038893
全國服務熱線:400-837-0898
手機號:199-5314-3194
公司地址:濟南市天橋區(qū)黃屯小區(qū)四區(qū)八號樓
濟南市歷城區(qū)有一座小山,高不盈百尺,占地面積300余畝,此山因安葬在濟南戰(zhàn)役中英勇犧牲的1338名烈士而得名為烈士山,1955年歷城市命烈士陵同始建于此。
地理位置編輯
為適應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和烈土褒揚工作的與時俱進,歷城區(qū)委區(qū)政府于2003年投巨資對歷城革命烈士陵園進行改造建設。拓寬了烈士山東路、北路,新建了3300平方米的悼念廣場、2400平方米的停車場和壯觀的漢白玉大門牌坊,以及無名烈上碑、布名烈上墓、“前撲后繼”主題雕塑、“無堅不催”、“魚水情深”巨型花崗石浮雕。園內1500平方米的健身運動區(qū)、上萬平方米的園林綠地等全部景觀均按園林化公同式的要求進行綠化美化。
歷史來源編輯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歷城革命烈士陵園”園名,并在視察了改造建設后的歷城革命烈士陵園后,親筆題詞“先烈偉名垂青史,英雄遺忘化宏圖”。
改造建設后的歷城節(jié)命烈士陵園,像鑲嵌在濟南東部新區(qū)的一顆明珠吸引著成千萬的黨員干部、人民群眾前來緬懷英烈、觀光游覽、健身休閑,成為濟南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東部新區(qū)的“紅色公園”。
地理環(huán)境編輯
大王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王舍人鎮(zhèn)趙家莊東南。陵園于1950年開始籌建,1954年破土動工,1955年正式落成。陵園坐南朝北,大門寬4米,門外東側20米處有一寬約10米、高約2米的影壁,上寫“死難烈士萬歲”。影壁前有長方形高臺和廣場,為擺放花圈和舉行悼念儀式的場所。大門至山頂有條寬約4.65米,長262米的大青石臺階通道。山頂矗立著一座高約12米的紀念塔,上書“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塔的東側面書寫著“為國犧牲,永垂不朽”,西側面書寫著“為民而死,雖死猶榮”。陵園東側是陵園管理所,設有烈士紀念堂、干部骨灰堂、接待室等。整組建筑包括生活區(qū)占地約1000平方米?!拇箝T至山頂通道兩側是青石砌成的統(tǒng)一規(guī)格的烈士墓群,共計四個區(qū),32排,1140座陵墓,大都是解放濟南時犧牲的官兵。每個墓前都立著長方形的石碑,上面鐫刻著烈士的姓名、籍貫、職務、所在部隊番號和犧牲的時間與地點,有的還記載著烈士的生平事跡。特別應該提起的是,其中無名烈士墓和無名烈士骨灰盒共計522個。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最后連名字也沒有留下,這是我們后人應該深思的。在墓群南端通道的東側有兩座引人注目的墓碑,這里安葬著兩位老紅軍。兩位老紅軍,一生轉戰(zhàn)南北,朝鮮停戰(zhàn)后,被安置在歷城工作。一位是魏湖南,家是江西省石城縣庫車港村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1932年入黨,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和抗日戰(zhàn)爭、淮海戰(zhàn)役、抗美援朝等,于1990年2月病故。另一位是王世和,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入黨,原籍是四川省巴中縣人,1965年8月病故。整個陵園被蒼松翠柏覆蓋著,使人們感到更加莊嚴肅穆。
烈士編輯
在烈士紀念堂東西兩側靠墻處,安放著140余名烈士的骨灰盒,他們大都是在解放濟南、抗美援朝和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犧牲的官兵。烈士紀念堂的正面擺放著各界為先烈敬獻的花圈,花圈上方的墻上,懸掛著7位烈士遺像,中間是“特等功臣”、“一級戰(zhàn)斗英雄”孔慶三的遺像??讘c三,1926年出生于歷城縣王舍人莊一個貧農家庭里。1948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參加過濟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zhàn)役。1950年,孔慶三同志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前線。在攻打新興里的戰(zhàn)斗中,他帶領炮班的同志摧毀了敵人的暗堡,為奪取新興里戰(zhàn)斗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次戰(zhàn)斗中,這位人民的好兒子,為祖國、為朝鮮人民獻出了他寶貴的生命。為表彰他的偉大功績,上級領導機關給他記了特等功,并授予”一級戰(zhàn)斗英雄”的光榮稱號。
烈士陵園修建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區(qū)直機關干部、王舍人鎮(zhèn)的群眾、附近廠礦企業(yè)事業(yè)的工人、中小學學生前往舉行儀式,悼念先烈。許多在歷城工作過、戰(zhàn)斗過的老同志,回歷城走訪時,也大都到烈士陵園獻上花圈以表達悼念之情。歷城縣第一任縣委組織部長,后任南京市委常委兼組織部長的李烈炎同志,1988年來歷城老根據(jù)地回訪時,曾站在烈士墓群前深深地行了三鞠躬,并感慨地說:“看看您們這些老領導、老同志、老部下,長眠于地下40余年,對我這個幸存者來說,還有什么事想不通呢!”
管理制度編輯
由于陵園管理所的同志,日夜守護著紀念堂和烈士墓地,盡職盡責的認真管理,使陵園環(huán)境整潔,成為對后人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山東靜森孝道生命文化服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魯ICP備20019667號-1